當前位置: 資訊> 解讀中央農村經濟會議,挖掘2025農機政策機遇
解讀中央農村經濟會議,挖掘2025農機政策機遇
2024年12月17日至1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精神,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分析當前“三農”工作面臨的形勢和挑戰,部署2025年“三農”工作。
筆者認為從事農業及農機事業的個人和組織,每年都要關注“一個文件”和“一個會議”:“一個文件”是年初的《中央一號文件》,大約在1月15日左右下發,安排部署全年的農業農村工作;“一個會議”是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一般在12月15日左右召開,總結今年的完成情況、經驗和教訓,為明年的農業農村工作定調、指明方向。
“一個文件”“一個會議”,年頭年尾,一個指導,一個落實,讀懂了這兩個東西在政策的把握上就不會出現空白、滯后或偏差。
那么今年的中央農村經濟工作會議對農機行業及企業有哪些具體的利好消息呢?農村企業該如何抓住這些機會?讓我們詳解2024年的“一個會議”。
一、國家更加重視“三農”工作,2025年支持力度更大
會議指出: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做好“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做好2025年“三農”工作,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持城鄉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嚴守耕地紅線,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要積極發展鄉村富民產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壯大縣域經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要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扎實推進鄉村建設,繁榮鄉村文化,推進移風易俗,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效能。
習近平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夯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政治責任,充分調動廣大黨員干部和農民群眾積極性,真抓實干、久久為功,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推動農業基礎更加穩固、農村地區更加繁榮、農民生活更加紅火,朝著建設農業強國目標扎實邁進。
農機產業的機遇:當前國際環境風云變幻之際,國家需要通過內部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的不確定性,2025年國家對內部經濟、內循環、拉動國內產業和消費的重視程度會超過外循環、出口,農業是國家經濟的底部力量,2025年國家會加大力度支持農業農村發展,必然會加大農業的投入,農業興,農機強,農村發展,農機進步!所以2025年農機穩定有序發展能得到保障。
二、嚴守耕地紅線,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土地是孕育作物生命的源,是糧食增產的命根子!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前提:一是有足夠多的耕地來“藏”,第二是得有高質量的土地保證“藏”的質量。
會議指出,嚴守耕地紅線,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要堅決扛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任,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
嚴守耕地紅利,就是確保18億畝耕地不減少,這幾年國家大力推進基本農田保護方面成果卓有成效,耕地占補工作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同時重新啟動“以糧為綱”政策,主糧作物種植面積得到有效恢復,這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基本的支撐,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鐘鈺分析,2024年糧食播種面積比上年增加525.8萬畝。
10億畝耕地不減少是農業生產的根本保障,但是要讓18億畝有高效的產出,提高農田的質量才是關鍵,中央農村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這其中有兩層意思:其一是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這個后面有國家每年新發約1000億特別國債做保障;其二是高質量推進,這里面也有兩層意思,一是新建的高標準農田比以往的高標準農田標準更高,這也有政策支持:原來建一畝國家補貼1400元,2024年開始國家補貼2600元,二是對已建高標準農田進行升級改造,從2023年開始,每年改造已建高標準農田3000萬-5000萬畝。
農機企業的機會:農機需求分為基本需求和結構化需求,高標準農田建設是結構化的需求,也是結構化的機會,并且將是很長時間的可持續的需求。
2022年國家已建成高標準農田10億畝,2023年、2024年兩年有超過1億畝高標準農田建成。
高標準農田建成之后對國內農機需求的拉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是創造了新需求:原來根本無法使用農機,對農機沒有需求的丘陵山區和溝溝坎坎,現在建成為高標準農田,就產生了新需求;另一方面是需求升級,原來只能用微耕機、手扶拖拉機的地方,現在能用上大型拖拉機和聯合收獲機,這促進了大功率高效率高價值農機產業發展。
所以“嚴守耕地紅線,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一方面是對農機的消費和使用提供了基本保障,另一方面是創造了全新的需求和帶來了升級需求、更高品質的需求。
三、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
會議指出,完善農產品貿易與生產協調機制,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要積極發展鄉村富民產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壯大縣域經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
對農機需求的影響:農機的需求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耕地面積,二是購買力。
購買力則取決于農民和農業從業者從土地上獲得的收益,種地人的收益直接來自農業產出,間接來自農產品價格,目前在科技的加持下,農業產出相對可控,甚至是逐年在增加,但是農產品的價格則是動態變化的,近幾年不斷出現的“蒜你狠”“姜你軍”“豆你玩”等說的就是農產品價格變化莫測對種植者的影響。
但這些只是經濟類作物種植區,影響的小范圍人群,但近兩年三大主糧作物價格持續低迷則是影響大范圍和大面積的種植戶、農業從業者。
“谷賤傷農”,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可一定程度上提高種植者的收入,提高投資于農資和農機的積極性,如果國家能引導和支持農民拓寬更多的增收渠道,農民收益提高,就會增強購買生產資料的積極性。
四、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
會議指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
對農機需求的影響:有研究數據表明,2024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3%,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達到新高度,實施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護航糧食增產。
農機之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性,一方面是不可或缺的生產資料,越是規模化和現代農業,對農機的依賴性會越強,另一方面農機有高科技產品的屬性,屬于新質生產力,如中國擁有全球領先的植保無人飛機,基于北斗導航技術的無人駕駛智能農機。
被高科技賦能的新農機能更好地解決規模化農業生產力的問題,提供裝備保障,同時能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給農產品賦能和增值。
反過來說,國家支持農業新質生產力,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保障,這對農機產業和個體企業都是利好,預計2025年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報廢更新政策、裝備換新政策、地方上的產業支持政策等力度會更大。
后記:綜上所述,2024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為農機行業帶來了多方面的顯著利好和機會,包括政策利好與補貼支持、糧食安全與農機需求增加、鄉村產業發展與農機多元化應用、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以及良好的市場環境與機遇等。這些利好和機會將促進2025年農機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和轉型升級。
同時從會議上我們也知曉了國家即將出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相信農業農村,包括我們農機行業將會迎來更大的政策利好。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