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的位置:農機通首頁>>農機博客>>農機世界>>默認類別>>
6月9日,記者到綿陽游仙區柏林鎮金馬村時,唐以全正在抓緊給地里的玉米苗打藥。上半年連續數月的干旱,小麥收成減產大半,他想通過玉米把上半年的損失找一點回來。
唐以全在當地素有“糧王”之稱——2012年1月,唐以全獲得了國務院獎勵的一臺拖拉機,當這臺價值12萬元的“鐵牛”披紅掛彩開回鄉時,兩邊車門大大的“獎”字讓十里八鄉的鄉親們羨慕不已。
但是風光過后,眼下,“糧王”面臨的困惑不少。
困惑一:今后誰來種地?
對于土地,唐以全懷著深厚的感情。他看到有人撂荒就心疼,不管是什么地,他都會去“撿”過來種。
明年,唐以全就滿60歲了。但現在,**讓他揪心的是接班人問題。雖然機械化耕種極大提高了種地效率,但機械并不能完全取代人工。“比如玉米播種和施肥,還是需要人工。”
缺人手,唐以全就自己干。“別看我瘦,身體好著呢,再種個十年八年沒問題。”唐以全說。
唐以全有兩個女兒,都在外地工作。女兒每次回家,老唐都會進行一番苦口婆心地勸說,但效果并不明顯。“我們當年吃的苦,女兒很難再吃了,**主要是她們對土地感情很少。”
當年,把國務院獎勵的“鐵牛”開回家時,唐以全曾看到一絲曙光。柏林場鎮上,趕集的群眾自發站在街道兩邊歡呼鼓掌,鞭炮足足放了半個小時。“很多年輕人湊上來,都要摸一摸方向盤,不停地向我討教種地經驗,我當時還感到,這下接班人有指望了。”
但現實卻給了唐以全當頭一棒:“現在,沒有一個年輕人回來種地,山上沒有網絡和娛樂,年輕人受不了種莊稼的那份寂寞。”
農村的青壯年勞力紛紛外出打工,無奈之下,唐以全只得招聘年長的農民,現在農場的3個工人平均年齡接近60歲。
眼下,唐以全將目光瞄準了40歲以上的中年人,希望能傳授種糧經驗。“這個年齡段不少人有務農經驗,能吃苦,如果把他們培養起來,至少還可以種20多年的地。”
困惑二:如何穩定流轉來的土地?
1995年,唐以全開始上山種糧。到2007年,農場面積達到300多畝,靠耕牛和人工已力不從心。這時,一個好政策讓唐以全看到了希望:國家對農機補貼50%。他一口氣花了10多萬元,買回兩臺旋耕機,一臺農用車。
此后,他開始大量“撿”周邊農戶的撂荒地,農場以年增百畝的速度擴張。2010年,柏林鎮政府再次與他簽訂了20年的農場承包合同,他還從朝真鄉100多農戶手中流轉了500余畝旱地。
土地流轉來后,唐以全自籌資金10多萬元進行土地整理。“以前這里全是豆腐塊,土地整理后連成了一片,陡坡變成了緩坡,這里已完全實現機械化了。”
規模化和機械化種糧讓唐以全嘗到了甜頭。2010年,唐以全糧食畝產達350余公斤;2011年,畝產超過400公斤,糧食總產量40余萬公斤。這年年底一算賬,他純賺20多萬元。
然而,想得到集中連片的土地并非易事。前幾年,有一個組找唐以全把125畝土地給要回去了。
“國家對于種糧的補帖越來越高,一些農戶不愿意流轉土地,想拿補帖。”柏林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張代利告訴記者。
現在在唐以全已整理的成片土地上,零星的開著一些“天窗”。雖然整理土地花了不少錢,**后別人又要了回去,但老唐的心態很樂觀:“只要他們不撂荒,我種,他們種,都一個樣。”
困惑三:如何解決資金難題?
今年上半年,因為旱情,唐以全損失慘重。看著堆在糧倉里不多的小麥,老唐臉上充滿很沮喪,“這是300多畝土地上打出來的,只有15000多公斤,平均畝產50公斤,和往年相比減產六分之五,油菜更慘,300畝油菜幾乎顆粒無收;光小麥一項,我就凈虧10萬元。”
抗風險能力弱,成為唐以全這樣的農戶面臨的**大問題。
記者注意到,在唐以全的農場里,基礎設施十分落后,山上幾百畝土地,只有零星幾口小堰塘。由于靠近山頂和沒有硬化,堰塘的蓄水能力十分脆弱。水利設施跟不上,種糧只能望天吃飯。
從柏林鎮前往農場,有一條長1.5公里、2米多寬的泥路。“一下雨,糧食運不出去,肥料拉不進來。”唐以全曾打算自掏10萬元拓寬成水泥路,但因缺乏配套資金,路一直沒有動工。
這條路讓唐以全吃盡了苦頭。去年6月,40天的陰雨天氣,讓剛成熟的小麥拉不下山,錯過了**佳銷售行情,“**高峰時,小麥賣到2.3元一公斤,雨停了,小麥拉下山,只能賣2.14元一斤。“這對我們來說,意味著損失了2.4萬多元。”
唐以全坦言,這些年,種糧食還是賺了些錢,但又全部投到平整土地、修水池、買機械上去了。資金難題經常困擾著他。“種一季糧,一畝地要投入400多元,我現在還有700多畝地,總共需要30萬的流動資金。”唐以全說,靠土地流轉合同無法貸款。無奈之下,唐以全把柏林鎮上的房子抵押給了銀行貸款。
唐以全說,他正在準備注冊成立家庭農場,期待政府出臺更多的惠農政策,解決農場發展過程中的問題。
記者手記
家庭農場,能否緩解種地矛盾
在唐以全的農場采訪,我感受到了一個老農民對于土地的那份執著和無奈。
老唐的困惑在農村并非個案。
“誰來種地”成為各地城鎮化進程中必須破解的關鍵問題。然而,農村新型農民和實用人才的缺乏,農業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的落后,造成了目前農村種地后繼乏人的窘境。另外,近年來,政府加大對農業的補助,不少群眾因此不愿流轉土地,大戶對流轉土地吃不了“定心丸”,不愿對基礎設施加大投入。水利基礎設施的落后,防汛抗旱減災能力薄弱,望天吃飯仍是許多種植大戶的真實寫照。
理論上講,農業規?;F代化經營是走出這個困境的可行選擇。令人欣喜的是,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發展家庭農場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極強的政策措施。我們期待這些惠民措施及早落地,讓農村有人種地、放心種地。
發表于 @ 2013年06月14日 16:06: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