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精品视频在线看-日韩一中文字幕-日韩伊人网-日韩有码第一页-黄色一级片段-黄色一级片a

兵團農機化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機械化

你現在的位置:農機通首頁>>農機博客>>兵團農機化>>兵團歷史>>

“兵團記憶”:三五九旅在新疆收藏

三五九旅在新疆

作者 陳   平
  

生在井岡山,
長在南泥灣,
轉戰千萬里,
屯墾在天山。
  

    這是王震將軍上世紀六十年代給三五九旅轉業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老戰士的題詞。王震將軍是這支英雄部隊的創建者。他的題詞站在歷史的高度,極其凝煉地總結了這支英雄部隊的光榮戰史,十分生動地展示了這支英雄部隊的光輝足跡。
  

     1937年“七七事變”全面抗戰爆發。8月,根據國共兩黨協議,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第八路軍。8月25日,紅六軍團、紅三十二軍在流曲鎮合編為八路軍第一二0師第三五九旅。隨后富平誓師,東渡黃河,開赴敵后,投入偉大的抗日戰爭。
  

    1946年11月,三五九旅在山東組建勃海教導旅。1948年2月,三五九旅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步兵第五師,勃海教導旅改編為步兵第六師。1949年冬,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第二、六軍激戰蘭州,智取河西,翻越祁連,西出玉關,實現了新疆和平解放。
  

     2009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新疆60周年。在這個光榮的紀念日臨近之時,讓我們追尋三五九旅將士們烙在在新疆的足跡,緬懷先烈,激勵后人,發揚傳統,開拓前進。今天,三五九旅老部隊用熱血和汗水,在新疆創建了四大墾區,從伊犁河谷到昆侖山下,從開都河畔到塔里木河兩岸。一曲《南泥灣》從陜北唱徹天山南北,唱出戈壁驚開新世界,天山常涌大波濤。
       

二軍五師:金銀川到塔里木

     阿克蘇墾區是新疆兵團在南疆的**大墾區,農一師的前身二軍五師就是八路軍三五九旅。1949年冬,五師抵達南疆重鎮阿克蘇后,立即開展了大生產、減租反霸、建立政權等重大行動。不久,三五九旅老部隊一分為三:718團改編的五師14團駐阿克蘇(包括師部);719團改編的五師15團橫穿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解放了和田;717團改編的五師13團大部北越天山進駐鞏留新源,參加剿匪平叛戰斗。
  

     駐阿克蘇的二軍五師部投入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1950年初,天寒地凍,滴水成冰。指戰員們冒著嚴寒開挖勝利渠。離阿克蘇城西50多公里的沙井子,成為五師十四團三連屯墾點。經過數千戰士的艱苦勞動,1954年8月,勝利渠引來滾滾清泉,沙井子掀起大規模開發熱潮。1956年全長102公里的勝利渠延伸到哈拉庫勒,《勝利渠之歌》唱到“勝利渠水嘩啦啦流下來,勝利的花兒永遠開不敗。勝利渠,我們開,勝利的花兒我們栽。渠水年年流,花兒開不敗。”農一師一、二、三團一留排開,開荒造田,挖溝排堿,種稻洗鹽,推廣植棉。四十年后改地名為“金銀川”。金為水稻,銀為棉花。富庶之地,聞名遐邇。
  

    正如三五九旅老戰士說的,我們的前半生為解放大西北浴血奮戰,出生入死,我們的后半生為開發塔里木披荊斬棘,死而后已。他們在塔里木河畔唱響《南泥灣》。
  

    1956年4月,三五九旅老戰士、時任兵團副參謀長的陳實,老紅軍、時任農一師師長的林海清,三五九旅老戰士傅丙申,率領專家踏勘塔里木河流域。蘇聯專家預言:“塔里木河是中國的尼羅河,將成為大型糧棉生產基地。”6月,副師長莫我若帶隊第二次踏勘塔里木河。莫我若和傅丙申到胡楊深處河邊,渡河無舟,就找了一截掏空的木頭下了河。不料被激流沖走,漂到天快黑時擱淺岸邊。他們又餓又累,幸虧遇到一位維吾爾族牧民給了幾個蘿卜,又給他們帶路走出原始胡楊林回到宿營地。10月,兵團、農一師和阿克蘇地區組成600多人的勘測大隊,第三次進入塔里木河流域,開始全面測量規劃設計工作。三探塔里木取得重大成果,為開發塔里木積累了寶貴的水文、地形、地質、氣侯等科學資料。三五九旅老戰士傅丙申參加了三次踏勘。
  

    1958年,一場大規模進軍塔里木的戰鼓擂響了。時任農墾部部長的王震,召開部局長會議作出決定開發塔里木,創建了塔里木農墾大學,并親自兼任校長。張仲瀚、陶峙岳等兵團領導同志深入開發第一線,鼓舞士氣,指導工作。2.16萬人的開發大軍進駐人跡罕至的萬古荒原,三五九旅老戰士成為這支大軍的領導骨干。溫玉標是1929年參加紅軍的老戰士,參加過南泥灣大生產、延安保衛戰、解放大西北等戰斗。進軍塔里木時己62歲。他堅決拒絕上級照顧,去創建新農場。張耀奎是三五九旅有名的“朱德神槍手”“賀龍投彈手”“大生產模范”。解放戰爭中受過重傷,失去胰臟。每天要打胰島素才能吃飯,才能使身體正常。在蘭州住醫院,醫生說你的傷病五年之內可以控制,以后就難說了。他一聽立即返回塔里木開發第一線,投入開荒戰斗。當時的拓荒者有的搭草棚子,有的住地窩子,有的露宿胡楊林,吃的鹽水煮麥粒。戰士編的快板書“野麻當成鋼絲床,吃根咸菜似香腸,天為帳,地當床,喝口開水賽雞湯。那里困難那里去,塔里木人**堅強。”
  

     有位大學生寫詩吟地窩子“新疆好,新疆好,住的樓房三尺高。下面頂了四根棍,上面鋪著芨芨草。”一傳十,十傳百,有人抄錄下來寄給周總理。開國總理日理萬機,竟然記住了這首打油詩。有一次見了兵團的同志,問及此事,叮囑張仲瀚政委要在開發生產的同時,關心群眾生活,早日搬出地窩子。
  

    1963年,一個震撼人心的口號“把青春獻給塔里木”在黃浦江畔震響。黨中央、國務院號召城市知識青年支援邊疆。王震親赴上海作動員報告,他鼓勵廣大青年繼承發揚“南泥灣精神”,到“解放軍部隊當生產兵”。三五九旅七一九團團長、兵團副政委張仲瀚在文化廣場作長時間的革命傳統報告,隨后放映藝術紀錄片《軍墾戰歌》。三五九旅的“南泥灣精神”、兵團屯墾戍邊的偉大事業,激勵著上海支邊青年“告別黃浦江,高歌進新疆”“好兒男志在四方”,爭先恐后報名支邊。到1966年,短短三年,農一師的上海支青達45402人,其中16至25歲38366人,占93.8%。大多數支邊青年是稚氣未消的少年、朝氣蓬勃的青年。他們和老紅軍老八路一起給“死亡之海”帶來極強烈的生命活力,一個個現代化軍墾農場堀起,應奮、魚珊玲……一個個先進青年的名字出現在全國的大報大刊,在億萬青年中引起強烈反響。“我們是三五九旅南泥灣精神的傳人!”“我們是新一代塔里木人!”成為那個時代的**強音。1985年阿拉爾電視臺開播,請廣大群眾推薦開始曲。塔里木人不約而同推薦了《南泥灣》“花藍里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如今的南泥灣,處處是江南……”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艱苦創業,塔里木墾區成為大西北一大現代化農業基地,成為環繞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半邊的一大綠洲。軍墾新城阿拉爾市生氣勃勃,日新月異。在新城中心,一座規模宏大的三五九紀念館即將建成。“先烈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后來人。”
            

五師十五團:橫穿大漠  屯墾和田

    在三五九旅的老部隊中,他們走得**遠,吃得苦**多,也得到后人的敬仰贊譽**多。他們是七一九團改編的五師十五團,今天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和田墾區。
  

     1949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兵團第二軍進軍南疆。孤懸于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和田,極少數反對和平起義的反動分子密謀叛亂,妄圖分裂祖國的極端勢力也蠢蠢欲動,情況十分危急。為迅速解放和田,制止叛亂,我軍決定出奇兵,穿大漠,直趨和田。12月5日,二軍五師十五團一千多指戰員從阿克蘇出發,沿和田河古河道橫穿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歷時18天,行軍750多公里,把五星紅旗插到和田城頭。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政委習仲勛發出嘉獎電:“你們進駐和田,冒天寒地凍,風餐露宿,創造了史**前**進軍紀錄,特向我艱苦奮斗的勝利進軍的光榮戰士致敬。”
  

    “和田百姓苦,一天半斤土。白天吃不夠,晚上還要補。”解放初期的和田地處偏僻,交通閉塞,民生凋弊,三面沙漠,生態惡化。十五團除了抽調干部深入地方建立政權、減租反霸、維護治安,集中了大部分兵力投入大生產運動。部隊遵守不與民爭利、為各族人民大辦好事的宗旨,選擇遠離村莊的荒原作為屯墾點。水到頭,路到頭,人煙到頭。戰士們經受的艱難辛苦比當地老百姓更深重。
  

    春寒料峭,剛剛從一場大動蕩中尚未平靜下來的和田人被一條特大新聞驚動了:15團團長蔣玉和一大早背著糞筐在街頭拾糞!人們不敢相信:這就是大部隊未到達、他率領少數騎兵抵達和田的年輕英俊的蔣團長?這就是一身是膽、單刀赴會、在“鴻門宴”上力挫頑固派陰謀的蔣團長?是他!沒有錯!“百年魔怪舞蹁躚”的和田永遠一去不復返了!各族人民的救星來了!
  

     三五九旅老戰士、曾任47團團長的王二春,生前曾對記者回憶:1949年底到和田,沒過幾天就過元旦。元旦一過就開始種地了。東一片,西一片,騎馬看地十幾天。部隊什么都沒有,到老鄉那兒借。坎土鏝,人拉木犁。麥子種下去了。5月份,修新藏公路,我們一個營抽走3個連,只剩1個連。全營的地交給我們管,還要維持社會治安。麥子收了,我們這個連也去修路了。1951年5月我從山上下來,調3營當副營長。部隊整編,年輕力壯的抽到國防軍、和田軍分區,有文化的抽到地方各縣當縣長區長公安局長,留下500多人大多是老弱病殘、文化偏低,種地搞生產。他們真是好兵啊!能吃苦,下死力,開荒種地,自已養活自已。1955年農一師派人來調查,看到土地東一片西一片,用水困難,條件太差,決定把農3團撤走,遷到阿克蘇沙井子去。人們都高高興興準備上車了,有的已經走了。黃誠聽說后叫我去,問我你同意走嗎?我說我服從命令。黃誠立即請示王恩茂。王恩茂下令不讓遷走。我們就留下了。“文革”中,47團在維護和田穩定起了重要作用。
  

     這一道留在和田的命令他們執行了半個多世紀,而且傳之后人繼續執行下去。因為屯墾戍邊的使命永遠延續!也因為戰士的名字永遠叫忠誠!
  

     三五九旅的新戰士、曾任皮山農場場長的吳建國,進駐和田時18歲。他的回憶是:沒有一個當兵的手上沒有血泡,血泡摞血泡,镢頭把子染得紅紅的。每天一早上工,手硬得彎不下指頭,得使勁搓一陣。就這樣,一天開荒兩畝地。那年夏裝沒有發,棉褲爛了,脫了衣服干活,蚊子咬得人受不了。**怕是進城背糧,衣服破得肉露出來了,用手捂住怕人笑話……
  

     憑著三五九旅的“南泥灣精神”,他們在和田不僅很快站穩腳跟,得到各族人民的熱烈擁護,而且不斷發展壯大,為和田的經濟建設生態改善做出了很大貢獻。今天,和田墾區農十四師4個農牧團場人口達3萬多人,皮山墨玉墾區正在建設大規模現代化農業示范基地。為銘記十五團將士的英雄業績,在47團建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和田紀念碑。“萬方樂奏有于闐”,于闐唱響《南泥灣》。
             

 五師十三團:北越天山   屯墾伊犁

     三五九旅七一七團改編的五師十三團一部,于1951年奉命由駐防地庫車北越天山,參加伊犁地區的剿匪平叛戰斗。他們是三五九旅老部隊中惟一屯墾于天山之北的一支部隊。1952年,十三團除了三營留守南疆,團部及大部分兵力進駐鞏留、新源、昭蘇、特克斯等地。猖狂一時的叛亂被迅速平息,六軍十七師五0團與十三團的部隊就地開展大生產運動。
  

     1952年初,伊犁河谷白雪皚皚。王震將軍帶領十五師(農四師前身)領導,選擇屯墾地點。來到肖爾布拉克大草原,王震將軍登高遠眺,高興地揮手一指:“你們看,這里一邊是新源,一邊是鞏留,依山傍水,一片大草原,多好啊!師部就安在這里。”肖爾布拉克蒙古語“堿水泉”,從鞏乃斯河往南一直延伸到天山腳下,東起卡甫克河,廣袤肥沃,草木繁茂。將軍一言九鼎,部隊開進肖爾布拉克。
  

    規劃圖上兩條紅線夾著卡甫河,紅線是引水渠。4300多名指戰員冒嚴寒,頂風雪,進入工地。師參謀長路略作動員時講了兩個故事:
  

     1801年,錫伯營總管圖伯特率領400多軍民,歷時7年,修成了80多公里的察布查爾大渠,灌溉良田7萬多畝,錫伯人扎下了根,保衛了邊疆,后人為他修了“圖公祠”世世代代崇敬他。
  

    1843年,林則徐貶戍伊犁,支持伊犁將軍布彥泰開發阿齊烏蘇荒地,親自承修皇渠龍口工程。10萬軍民出錢出力,一年建成,引來喀什河水灌溉良田百萬畝。老百姓稱皇渠為“林公渠”,世代銘記林公偉業。
  

    “我們中國人民解放軍能不能在這里立足扎根,能不能像圖伯特林則徐造福伊犁各族人民,關鍵在能不能盡快修成這條大渠!”
  

   轉眼到了1953年年初,鞏乃斯河渡口封凍,汽車被阻,給養中斷。施工部隊先斷了菜,接著斷了糧食。幸虧還有軍馬飼料,聊以充饑。1月13日,伊犁歷史上極其罕見的強寒流襲來。野草上、樹枝上、人的眉毛胡子上,結了一層層白霜。棉衣棉褲單薄如紙,刺骨寒風一扎就透。工地上一天凍傷370多人,有的凍掉了手指腳趾,有的凍壞了耳朵鼻子。有著三五九旅光榮傳統的十三團,團結兄弟部隊,頂著嚴寒,堅持施工。是年5月,總長33公里的東西干渠修通,灌溉良田13萬畝。4萬多畝小麥豐收,有1156名戰士立功受獎。兩條大渠如巨人的雙足,解放軍的生產部隊在新源站穩了腳跟。兩年后,農四師發展到8個農場,耕地29萬畝,糧食總產4339萬斤,單產238斤。
  

    在拓荒者走過的伊犁河畔,飛出三只金鳳凰:
  

    一只白色的金鳳凰:伊力特曲系列白酒。部隊糧食自給有余,生活逐年改善。原三五九旅七一九團團長、兵團副政委張仲瀚提出“連隊辦五坊”:油酒粉豆糖。1956年,被譽為“新疆茅臺”的伊力特曲白酒,在肖爾布拉克一口大鐵鍋中誕生。1959年,越南國家主席胡志明來訪,品賞伊力特曲后譽之“新疆茅臺”,美譽不脛而走。1962年自治區舉辦首屆白酒評比,伊力特曲一舉奪魁。從此,伊力特曲成為新疆人的驕傲。現在,伊力特公司已成功上市,以新疆特優產品身份走上了國際市場。
  

      一只黑鳳凰:鏈條廠。十三團進駐肖爾布拉克開荒時,創辦鐵木工廠,打造坎土鏝、鐮刀、镢頭等,全部家當是土烘爐和鐵錘。后來,農機增多了,發展成農機修理廠。那時,康拜因、拖拉機的鏈條是易損零件。農機廠由修鏈條開始大膽試制鏈條。1971年,農機修理廠技術員彭余慶去上海考察,第二年就試制成功農用鏈條。一個邊遠團場設備簡陋的修理廠,居然造出了自治區的大廠子都沒有造成的農用鏈條,令行家驚嘆,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年產已達8萬米,成為西北五省區惟一的專業鏈條生產廠,自治區一級企業,產品遠銷國內外。
  

     一只綠風凰:薰衣草。1964年,為填補我國香料工業生產空白,國家輕工部選定農四師65團、70團試種薰衣草。薰衣草原產地中海沿岸阿爾卑斯山南部,解放前后都曾有人引入我國試種未成。在伊犁試種薰衣草的任務落在二十多歲的上海人徐春棠肩上。這位1963年畢業于上海輕工業學校的年輕人,經過無數次探索試驗,從第一次播下3萬粒種籽只活了432棵苗,到大面積推廣種植,歷時七八年。1990年,農四師已有5個團場種植薰衣草,面積達900畝,總產35噸。現在,伊犁墾區已成為我國惟一的薰衣草生產基地。被譽為“芳香的綠鳳凰”。
  

    伊犁屯墾,源遠流長。始于西漢,隆于大唐。清設伊犁將軍節制天山南北,大興屯墾。洪亮吉詠伊犁“牛羊十萬鞭驅至,城西三日路不開。”新中國的伊犁屯墾“風景這邊獨好”,沿著歷史上各民族人民抵抗外族入侵的足跡,一個個生機勃勃興旺發達的國營農場首尾相連,形成強大的屯墾戍邊戰略屏障,沙俄占伊犁、毀九城的歷史永遠一去不復返了。
  

     當人們品賞伊力特曲美酒時,請記往一組數字:1951年進駐肖爾布拉克的三五九旅老部隊和兄弟部隊,有老紅軍23人、老八路126人、老解放1560人,現在72團的僅有老八路1人、老解放79人。詩人葉楠品出了美酒軍魂:“天山有駿馬,一騎敵萬兵。伊力釀玉液,醇烈壯軍魂。”

二軍六師:從勃海勁旅到孔雀河畔璀燦明珠

      1946年11月,三五九旅抽調領導骨干在山東組建渤海教導旅。這支以翻身農民為骨干的部隊,僅經過半年新兵訓練就投入解放大西北的戰斗。1949年2月被改編為二軍第六師。是年底,六師抵達焉耆時,起義部隊的庫存糧僅夠吃13天。軍糧告急!生存告急!一時買糧,難解燃眉之急,長期扎根,只有自力更生。部隊放下背包,立即投入大生產運動。
焉耆街頭,寒氣正濃。曾任三五九旅七一九團團長、時任六師師長張仲瀚背著筐子拾糞。成為老百姓爭相傳頌的特大新聞:“各族人民的救星來了!”

     在焉耆開墾荒野的戰斗轟轟烈烈打響了。后人傳頌的著名的“開都河畔第一犁”就在這里:扶犁的是三五九旅老干部、時任十七團政委的謝高忠,拉犁的是渤海教導旅的戰士楊生杰等三位小伙子。渤海教導旅戰斗英雄郭仰生,在解放咸陽戰斗中,憑一支步槍一把刺刀,俘虜一個排的敵人。在大生產運動中,他帶領6名戰士,開荒120畝,榮獲特等勞模。女戰士吳梅蘇是參軍進疆女學生,在修渠工地背石頭修閘口,一趟2.5公里,一次背50多斤,**多一天背了17趟。人們一算她走路42.5公里、背石頭800多斤,而瘦小的她體重才80多斤!

      1950年,王震率于俠、陽煥生等領導同志到庫爾楚以南踏勘荒地,向導是維吾爾老人玉素甫。老人彈著都它爾唱道:“看見了白堿黃沙,想起了瑪洛伽。幸福泉找不到,今日來了千軍萬馬……”老人說,當地傳說,古時候這里引來塔里木河水,土地肥沃,牛羊很多,百姓過著幸福生活。后來,河流改道,土地荒蕪,百姓逃荒。維吾爾姑娘瑪洛伽背了一葫蘆水和一袋馕,到荒原尋找水源。人們等啊等,年復一年,不見瑪洛伽回來。只見她留下的足跡開出一簇簇野麻花,如霞似錦,格外艷麗。于是留下蒼涼的民歌《瑪洛伽》。玉素甫老人說,解放軍就是瑪洛伽!王震將軍聽了故事高興地說:“人民需要瑪洛伽,我們就當瑪洛伽,把水引過來!”

     一條紅線標在地圖上:長62公里;名叫十八團大渠。

     一千多戰士開到工地,風餐露宿,艱難施工。1950年冬的一天,王震將軍來到工地,脫了棉衣和戰士一起干活,邊干邊聽匯報。渠道經過一戶老鄉的果園,三四畝地果樹新栽的。部隊提選**好的地方,動員老鄉搬遷,老鄉不愿意,舍不得小果園。將軍略一沉思說:“我們搞生產不能損害老百姓的利益。”于是,渠道在老鄉家拐了個彎,而且承諾給老鄉供水。1951年5月1日,王震將軍親臨十八團大渠放水慶典。當渠水滾滾而來,將軍高興地跳入渠中掬水揚空。百姓們迅速傳開“解放軍真是瑪洛伽!把水引來了!”從那時至今,給老鄉供水的承諾一直在忠實執行著。

     人們用水戰勝了我國西北土地中**頑固的危害一一鹽堿。

     29團所在地“烏瓦”,維吾爾語意為兔子不拉屎的地方。“無風一片白,有風白滿天。”渤海教導旅的戰士們在這里創造了奇跡。陳炳昕,中等個頭,身體壯實。渤海灣邊長大的農民的兒子,參軍后立過功,進疆十年后,他當了農6團(現29團)團長。為戰勝鹽堿地,他熬紅了眼、曬黑了臉。他和戰士們摸索出“種稻洗鹽、水旱輪作”的方法。挖排堿渠是**苦**重的農活,大干排深兩三米,而且冬季施工。泥水濺身結作冰,一锨土倒兩三次。引水渠分為干渠、斗渠、毛渠,排水渠也分為干排、斗排、毛排。戰士們付出了巨大熱情和汗水。1965年,烏瓦水稻高產紀錄令全疆驚喜振奮:1連321畝水稻單產986斤,試驗站30畝水稻單產竟達1337斤。被人稱作“高產衛星!”接著,輪作種棉花,也獲得了高產。

     今天的庫爾勒墾區被譽為“孔雀河畔的璀燦明珠”,香梨、棉花、鹿茸、啤酒花、西紅柿醬等,馳譽遐邇,暢銷國內外市場,工業穩步發展,十七個農牧團場如十七顆綠珍珠分布在開都河孔雀河畔。人們進入新興的石油工業城市庫爾勒市,首先看到的是“十八團渠紀念碑”雕塑:一位戰士身披硝煙、英姿雄壯、背著坎土鏝走來。這是千百個三五九旅渤海教導旅戰士的精神寫照,是千百個長眠于大漠荒原的拓荒者永遠聳立的身影。

     原三五九旅七一九團團長、長期主持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領導工作的張仲瀚,在永垂青史的《老兵歌》中,充滿激情地寫道:

兵出南泥灣,
威猛不可擋。
身經千百戰,
高歌進新疆。




發表于 @ 2009年04月30日 13:25:00 |點擊數(

舊一篇:兵團預驗收石河子國家農業科技園區 | 新一篇:農四師七十六團:新型農機具投入使用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

©2016 nongjitong 農機通提供技術支持
關于我們 隱私保護政策 使用條款和版權聲明
頁面生成時間:2020/12/23 22:49:29
主站蜘蛛池模板: 97人人爱| 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女女高清| 99pao在线视频成精品| 日本精品1在线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色久综合在线|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一区| www.射射射| 亚洲精品xxxxx| 狂野欧美性猛交xxxx免费|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奇米777 | 日本一区午夜爱爱| 精品热久久| 91色视频在线| 色月| 黄色在线视频观看| ririai99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综合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japanese无码中文字幕| 六月丁香激情| 伊人网亚洲| 久久这里只有| 91在线视频在线| 久久国产网| 91第一页| 欧美激情视频网| 岛国欧美| 91精品国产9l久久久久| 久久成| 91性视频| 黄免费网站| 热久久久久久| 在线黄色观看| 国产a级精品特黄毛片| 久久久最新精品| 3p久久| 久久性色| 深爱激情五月婷婷| 性夜影院爽黄e爽痛轻点www| 久青草国产视频|